AI PC未来已来但尚需时日绽放光彩
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AI PC在过去一年中成为了讨论度与曝光度并存的明星产品。尽管这一观点可能与部分人的直觉相悖,但无可否认的是,AI PC已经站在了技术革新的前沿。
与AI家电、AI手机等同类产品相比,AI PC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AI家电的智能化尝试和AI手机的智能属性增强,但它们在市场上的“AI”标签并不鲜明。消费者和厂商都很少单独提及“AI手机”,因为智能手机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智能功能。而AI PC则不同,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引领了PC行业的变革。
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场上涌现了许多“AI新物种”,如Rabbit R1、Orion智能眼镜、Ola智能体耳机等。然而,与AI PC相比,这些新产品在市场规模、厂商宣传力度和品类认知度等方面都相去甚远。AI PC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市场潜力,成为了消费者和厂商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AI PC销量飙升,但消费者对其AI功能的感知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AI PC的概念在逐渐清晰的同时,其具体定义却变得模糊起来。这背后涉及到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和软件厂商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优势抢夺。
英特尔作为最早提出AI PC概念的芯片厂商,自然将重点放在了芯片层面。它认为AI PC应该基于拥有新架构和独立NPU单元的酷睿Ultra处理器。这种处理器融合了CPU、GPU以及专用的人工智能加速器NPU,形成了所谓的“融合算力”。然而,英特尔的主要目的仍然是销售芯片。只要PC搭载了新版酷睿处理器,理论上它就是AI PC。至于AI功能的具体表现和应用,则并非英特尔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种“换芯”即AI PC的策略,无疑是推动其销量爆发的直接原因。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了所谓的“AI PC”后,甚至从未使用过其AI功能。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使用电脑进行打字、看剧等日常操作。然而,从市场出货量来看,AI PC的影响力远超人们的感知。据Canalys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AI PC出货量达1330万台,环比增长49%,占PC总出货量的五分之一。预计到2027年,AI PC出货量将超过1.7亿台。
面对AI PC的迅猛发展,微软在今年年中又抛出了一个“大炸弹”。作为软件大厂,微软旗下的Surface PC产品线在3月迎来了常规更新,并采用了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同时,微软还进一步细化了AI PC的定义,要求AI PC应配备一个专门用于激活Microsoft Copilot的物理按键。
然而,在5月份,微软突然转变策略,宣布推出“Copilot+PC”概念。这是一个与AI PC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产品概念。与微软携手的是高通,这家在PC领域耕耘多年却未取得显著成绩的公司。高通希望凭借骁龙X Elite和X Plus芯片进入PC市场分一杯羹。
微软眼中的AI PC,首先是系统内置自家的Copilot,并通过它实现更多AI应用的落地。与英特尔类似,微软也没有推出全新的“AI系统”,而是将Copilot集成到最新的Windows 11系统和Edge浏览器中。同时,微软也提出了硬件层面的要求,如算力门槛等。然而,Copilot+PC中的AI功能仍然离不开云端算力,端侧算力更像是一张“门票”。
英特尔与微软在AI PC的定义上存在差异。英特尔更侧重于快速将AI PC导入市场,刺激消费者换新;而微软则希望与高通联手,建立ARM应用生态,并与Mac OS抗衡。同时,微软也希望通过Copilot+PC概念赚取软件+硬件的利润。
然而,尽管AI PC热度高涨,但消费者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AI PC的定义模糊,且应用落地速度缓慢。现阶段的AI应用仍然以云端为主,导致AI PC的端侧算力难以找到适配的场景。端侧有限算力相较于云端高算力服务器,其AI应用的实际体验也存在差距。
尽管如此,AI PC的未来仍然可期。生成式AI的优势在于消除知识、应用的基础门槛,并替代低效率的重复劳动。这些恰恰是PC最需要的属性。例如,生成式AI可以帮助不懂编程但了解需求的用户完成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类似的应用案例还有很多,如帮助小白操作电脑高阶设置、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年度总结报告等。这些应用将直接转化为PC的效率提升。
尽管AI PC目前还不是打工人的最佳“锄头”,但它的潜力和前景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 PC有望成为未来PC市场的主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