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光刻机如何集成1万亿个晶体管

中国自主光刻机如何集成1万亿个晶体管

在1947年12月,人类迎来了半导体放大器件的诞生,这一发明被命名为晶体管。自此之后,晶体管不仅改变了世界,还促进了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晶体管面临着发展瓶颈,其改写世界的能力开始受到限制。

为了纪念晶体管75周年华诞,IEEE电子器件分会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活动。在这场活动中,Fin-FET发明者胡正明教授回顾了晶体管过去的辉煌,同时行业领先者如英特尔等公司分享了延续摩尔定律所做出的技术创新。

当我们谈论是否需要更好的晶体管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小小但强大的器件已经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如计算、高速通信、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它们广泛应用正在改变所有技术、工业和科学,同时半导体技术演进速度并不受材料和能源使用限制,而且IC使用相对较少的材料并且越来越小。

理论上讲,即使信息处理能量可以降至今天所需能量千分之一以下,但实现这一目标仍然是一个挑战。胡正明教授相信晶体管将继续是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工具,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能够高效处理大量数据而不会产生过多热量的手段。

尽管研发新的晶体管充满挑战,但业界依然在不断探索新方法以延续摩尔定律。一旦成功实现,每个芯片内可能会容纳1万亿个晶体管,这将彻底重塑我们的世界。这项任务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和持续的人力努力,但英特尔这样的企业仍旧抱有希望,并承诺从2023年到2030年单个设备中的晶体管数目将翻十倍,从1千亿增长到1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