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贞别再让人轻视策展人这个名称

谢素贞别再让人轻视策展人这个名称

摄影展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上世纪80年代初,陆蓉之在家里来回走了两个晚上,终于为引进的第一个有“Curator”的国际展想出了“策展人”这个中文词。后来,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策展人会在中国成为如此泛滥的行业。

2011年,陆蓉之宣布退出策展界,她在微博中写道:“今天的策展环境太混乱了。我给了‘策展人’的命名,收不回了,只有自己退出,作为我沉默和退缩的回应。”她认为,“由西方人引路的策展人时代已走到了尽头。”

“前阵子很多人找我做别的行业,跟我说策展人已经落伍了,叫我不要再玩这个。”同样来自的谢素贞说,但在她看来,说“策展人已经落伍了”或者“策展人已经泛滥了”,都还是一个问号。

谢素贞拥有英国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Goldsmith College)策展与艺术行政硕士学位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博士学位,开过多年画廊,做过三个艺术基金会的执行长,历任高雄美术馆执行副馆长、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副馆长,雅昌企业集团艺术总监……几十年来,从到,谢素贞策划过上百场主题与类别各异的当代艺术展。她对“策展人”一词的含义及这一角色在中国当下的状况,感受颇深且思考良多,尽管比起“策展人”,她更多地视自己为一名专业的艺术管理人。

关于“摄影策展人”,谢素贞主张将其放回“策展人”这一门类中进行讨论,而非单独拿出,因为“无论策水墨、油画、雕塑、装置,还是摄影展,其实是一回事。策展不应该去分只策什么,不策什么,”此外,国内摄影策展人面对的种种问题,无疑与策展人当前的整体生态相关。

关于“策展人”,谢素贞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多年来,她始终以一种自省的态度对其进行审视,并乐于将自己的所知所感与他人分享。

问:如何定义“策展人”?如何看待策展人的职责和角色?

答:我用“3C”来定义策展人,来谈策展人的义务和责任,策展人应该是Creator,Communicator、Cooperator,他是创造者,沟通者和合作者。

问:如果艺术家给你20张油画要在中国美术馆4号厅展出,你怎么让人家第一眼看到就想走进展场?入口该怎么设计?题名怎么能不被忘掉?如果是夏天,他的作品都是黑色的,很闷,怎么办?冬天,他的画都是白色的,你已经很冷了不想进去,怎么处理7所以策展人必须是个创造者,你给我什么样的东西,我都能创造出合适的场域,而且要符合艺术家的艺术精神。

答:如果你要办有30个艺术家的展览,让30个艺术家都认同你的思维是非常难的,这就要沟通。你在美术馆办展览,美术馆愿意跟你配合多少,愿不愿意让你运玻璃进去,愿不愿意让你拉钢丝做悬空式的雕塑,愿不愿意漏夜让你布展?你跟美术馆沟通,跟工作人员沟通,跟施工单位沟通,跟艺术家和赞助者沟通,这时,策展人都是Communicator。

“合作者”是指你必须跟所有人达成很好的合作。而且永远别忘了,我们不是主角,主角是艺术家跟艺术家的作品。

策展人的职责当然就是把展览办好。什么叫好?我觉得最终是艺术家满意。如果主办方或艺术家不满意,你自己觉得办得挺好,这不是自己瞎高兴吗?

问:策划摄影展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整个策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答:先看艺术作品,然后开始沟通,确定展场,开始规划行程,然后是展览名称,展览主轴,画册、邀请卡,媒体宣布等等。最重要的环节是展场设计,展场设计很烂,其他就都白费了。

问:所以一个展览中,会体现出策展人的很多东西?

答:不,策展人是辅佐,如果艺术家不同意,觉得对他的作品产生干扰,或者已经脱离他创作的原意,你必须尊重他。

策展人绝对不是中心,展览永远是中心。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观众……这些角色都一定是以展览为中心。如果艺术界没有展览,它就只有买卖,那就很可憎了。

一般人常会觉得策展人像导演,但导演有权力说你怎么演、你不要动,我觉得策展人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而是就艺术家的作品帮他发言。比如你今天泡一壶茶给我,用的杯子不对,我对茶很懂,我就跟你说试试看另三种杯子,会让茶的滋味更好,我们只能给建议。如果艺术家跟你沟通无碍,他会认同你的感受跟创造力,这其实是会加分的。

上一页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