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地竞争加剧 整合资源及综合服务才能发展
战略集团总裁 王冲
从实景影棚到摄影基地,从单纯的景观建设到综合性服务体系,“摄影基地”这个概念的外沿不断拓展,形式上的翻新带动了拍摄和经营理念的变化,更进而成为推动行业潮流趋势、建立今日婚纱摄影大格局的重要成因。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以全新的角度深入理解这一重要内容。在这里,我尝试就摄影基地方面的话题与大家共享一二,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剖析摄影基地的发展历程及种种现状。
梳理商业实景基地的发展历程
早期实景影棚——摄影基地之雏形
追溯起来,早在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简易的实景拍摄方式。至2006-2007年这个阶段,真正的实景影棚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其规模、体量还较小,影棚也不具备各种综合功能,但从设计结构上来说已经实现了极大的突破,彻底改变了在传统背景前增加简单道具的拍摄方式,代之以更立体的置景结构、更丰富的场景样式及更度的拍摄视角。
这一阶段,比较典型案例应首推上海橙果摄影。当时他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影棚,采用了电影片场的思路来设计。无论从占地面积、影棚挑高、场景规划、灯光运用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突破,可以说是商业摄影行业实景影棚的开先河之作。
《人像摄影》2008年10月刊载的上海橙果电影片场的报道
大型实景影棚——摄影基地之前身
实景影棚爆发的第一次小在2008年左右。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韩国的金文子老师,正是他将韩国商业婚纱摄影的置景及拍摄方式带到中国,推动了大型实景影棚的建设。
韩国金文子老师设计的实景
这一时期,很多大影楼陆续开始建棚。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实景影棚作为“高大上”的新式武器被商家严密地保护起来,只针对内部体系使用,外人很难一窥究竟。实景影棚作为行业中“传奇”般的存在,各种真实或夸大的听闻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一阶段,比较典型案例包括上海唯一、南京米兰等。
随后,实景影棚爆发了第二次,这个时间段应该在2009-2011年间。其时小雅风尚的栾佳军在苏州建起了一个样板棚,面积只有2000平米左右,但是已经足以令整个行业眼前一亮。毕竟除了之前已经投资建棚的一些行业大佬外,当时几乎没有人见到过这样规模和形式的实景影棚。
小雅风尚的崛起在事实上将新型实景概念推上了一个高度,实景影棚的建设迅速升温,直接导致全国各地的大中型影楼都忙于寻找大型厂房建筑(5-6米以上高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景建设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