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俯卧撑到躲猫猫 多少雷词代替

从俯卧撑到躲猫猫 多少雷词代替

又是一个案件引发的流行语。上次是“俯卧撑”,这次是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2月17日《今日早报》)。 “今天,你‘躲猫猫’了吗”、 “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珍爱生命,不躲猫猫”蕴含了多少的无奈与反讽,已然力透纸背。 这些刚刚出现就大规模流行的网络词,为什么如此受人追捧?其间折射出民生的一种怎样的社会心态?除了诙谐与幽默,还有没有一种无奈的沉重和辛酸?这几个问号,是接下来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诸如“躲猫猫”之类的怪异词语之所以迅猛地走红和流行,其实是在表达机制被堵塞后的一种非理性的宣泄而已。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所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太狭窄,合法的社会机制也太少,这样就很容易从忍受和沉默跳到温和或极端的反抗。而“躲猫猫”等词语的迅猛走红,正是一种既温和又极端的“方式”。 “躲猫猫”迅猛走红再一次折射出的,是公民正常表达机制的梗阻。事实上,如果政府信息公开再及时和透明一些,如果给予国民的表达机制再畅通些,那么像“做俯卧撑”、“正龙拍虎”这种流行词就可能少一些甚至不会出现。这一系列被网友“造”出和流行的新词语,其所体现出的是坊间和公众对于社会诚信的拷问,公众对于苦苦求索却不得,最后只能用“躲猫猫”等“雷词”来调侃、讽刺。 “躲猫猫”的流行,始于“”,只能止于,而且必须是详细的。否则,我们只能做着“俯卧撑”,躲着“猫猫”等待下一个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