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芯片如何集成十亿级晶体管的神奇
在1947年12月,人类迎来了半导体放大器件的诞生,这一发明被命名为晶体管。自此之后,晶体管不仅改变了世界,还促进了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晶体管面临着发展瓶颈,其改写世界的能力开始受到挑战。
为了纪念晶体管75周年之际,IEEE电子器件分会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活动。在这场活动中,Fin-FET发明者胡正明教授回顾了晶体管过去的辉煌,同时行业领先者如英特尔分享了他们在延续摩尔定律上的创新成果。
当被问及是否还需要更好的晶体管时,胡正明教授坚定的回答是“是”,并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我们已经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如计算、高速通信等;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半导體技術進步而减少对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再次,从理论上讲,我们有可能将信息处理能量降低到目前水平的一千分之一以下。
胡正明相信,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方面,更强大的工具至关重要。他认为,无论如何都需要新的晶体管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
虽然研发制造出新的晶体 管已成为巨大的挑战,但业界仍然持续寻找解决方案。例如,由于传统硅材料带来的短沟道效应问题,现在正在探索使用非硅材料作为通道材料,以改善这一问题。此外,一些学术研究也提出了使用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通道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电子流动性好且厚度仅三原子层,因此非常有利于应用于这种情况下。
英特尔也在2D材料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展示了一种全环绕栅极堆叠式纳米片结构,该结构利用厚度仅三个原子的2D通道材料,并在室温下实现了近似理想的低漏电流双栅极结构开关效果。此外,他们还取得了一些3D封装技术上的新进展,将功率密度和性能提升到了与之前相比10倍以上。
未来预测显示,从2023年到2030年之间,每个设备中的芯片数目将翻转十番,即从1万亿个晶体管增加到1万亿个。如果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依赖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大型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资源,并尝试多种可行技术以克服当前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