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颗芯片如何集成100亿个晶体管
在1947年12月,人类迎来了半导体的第一代放大器——晶体管,它由肖克利和他的团队发明。从那时起,晶体管不断改变着世界,并且它本身也经历了75年的发展。在这期间,摩尔定律开始放缓,这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延续这一规律。
到了2022年,我们仍然需要新的晶体管。为了纪念晶体管诞生的75周年,IEEE电子器件分会举办了一场活动,在那里Fin-FET发明者胡正明教授回顾了过去,而行业巨头们则分享了他们在延续摩尔定律方面的技术创新。
我们的世界是否还需要更好的晶体管?胡正明教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提出了三个理由:首先,随着晶体管的改进,我们已经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其次,半导体技术可以广泛应用而不受材料和能源限制;最后,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将信息处理能量减少到今天水平的一千分之一以下。
胡正明认为,对抗全球变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一个关键工具。他指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技术层面,都存在研发新的晶体管所面临的新困难。尽管如此,他相信我们仍然需要这些新型芯片,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Fin-FET的进步虽然能够带来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但这种增幅正在逐渐减小。因此,业界正在采用一种新的3D CMOS结构,即环栅(GAA)制造来创造更小、更高效的芯片。英特尔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例子,他们使用RibbonFET结构实现GAA,但发现源极与漏极之间距离缩短导致短沟道效应严重影响性能。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将传统硅材料替换为非硅材料,如过渡金属硫化物,这种材料只有三个原子厚度,有助于提高电子流动性并作为通道材料具有天然优势。此外,以2D材料为基础进行研究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比如英特尔展示了一种全环绕栅极堆叠式纳米片结构,它利用高度薄弱但有益于电子流动性的2D通道材料,并在室温下实现近似理想状态下的低漏电流双栅极开关。
除了这些物理层面的创新之外,还有其他领域也有可能推动单个设备中晶体管数量的大幅增加。一旦达到1万亿个晶 体 管,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