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创业软硬件之争终局何在

机器人创业软硬件之争终局何在

在2024年的科技浪潮中,具身智能的创业热潮正席卷机器人行业,但一场关于机器人技术路径的“内部分歧”也逐渐显现。

在深入访谈了众多机器人企业后,我们观察到了一种行业内的“阶层划分”。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软件开发者往往轻视硬件开发者,而大模型专家则对强化学习研究者持保留态度。这种认知差异,深刻影响着机器人创业者的切入点和战略选择。

据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介绍,当前国内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机器人背景的团队,他们聚焦于硬件能力,如控制和电机技术,尤其重视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如人形或四足机器人;二是软件背景团队,他们更看重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泛化能力,这类团队又可细分为从AI热潮转型而来的创业者,如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专家,以及拥有大模型背景的新玩家,后者在行业内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

宇树 Unitree G1

一家具身智能大脑公司的创始人直言不讳地表示,软件才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但目前硬件公司在AI软件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往往只是简单接入开源的大模型。相比之下,宇树科技等硬件派企业则对AI投入持谨慎态度,认为硬件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欢迎客户仅使用其硬件。

这种“软硬之争”导致国内机器人行业呈现出一种状态。大部分硬件公司仍采用传统的硬件思维,对“大脑”的运用浅尝辄止;而大部分专注于“大脑”的公司则选择从头开始研发硬件。两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业共识。

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大模型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表现出色,但在机器人领域却未能发挥预期效果。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透露,许多机器人厂商展示的酷炫demo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失败尝试和“不诚实”的剪辑。大模型与机器人所需的“空间智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语言大模型甚至可能因数据量过大而产生“幻觉”,干扰任务执行。

Figure 02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硬件公司对大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并不深入,主要停留在简单接入通用语言大模型的阶段。而真正适配具身智能的大模型在国内尚属空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机器人行业曾尝试在多模态大模型和机器人身体之间引入“小脑”作为中间层,但这一方法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子任务的无限预设和数据匮乏等。

智元远征A2-max

面对这一困境,机器人行业开始了一场集体“纠偏”。投资风向在2024年下半年悄然变化。此前,投资人普遍倾向于投资人形机器人硬件公司,但随着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估值飙升,这些公司变得“贵到投不起”。与此同时,专注于机器人小脑/大脑的公司则面临融资困境,不得不重新思考市场定位。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这一趋势开始逆转,投资人开始转向具身智能领域。

硬件厂商也开始反思过去的模式,逐渐意识到通用基础模型能力的重要性。尽管大模型尚未真正应用于机器人领域,但它给这一行业带来的启示是,或许需要先构建通用的基础模型能力,再在此基础上发展专用的能力,以系统性地解决通用性问题。

机器人领域的“软硬之争”暴露了AI冲击下机器人行业的混沌状态。然而,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是,机器人的终局必然是硬件与具身智能的结合,软硬件缺一不可。无论是从软件还是硬件出发,最终的目标都是相似的,关键在于谁的商业效率更高。而在AGI时代,机器人公司需要既懂AI又懂硬件的团队,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