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22年芯片集成技术1颗芯片如何内置1万亿晶体管
回顾晶体管的75年历史,人类从1947年的第一代半导体放大器到现在,晶体管已经成为了现代技术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晶体管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摩尔定律放缓,这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寻求新的方法来延续这一进程。
在2022年,我们仍然需要新型晶体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和更高效能量使用。IEEE Electron Device Society组织了一场活动,以纪念晶体管发明75周年,并探讨如何继续推动半导体技术前沿。胡正明教授,以及其他行业领导者,如英特尔,都分享了他们在延续摩尔定律方面取得的技术创新。
我们的世界是否还需要更好的晶体管?胡正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提出了三个理由:首先,随着晶体管改进,我们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其次,半导体技术可以持续缩小尺寸而不增加材料消耗;最后,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极低能量消耗,而不是当前水平。
2030年之前,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单颗芯片内置1万亿个晶体管,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但是,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都存在挑战。此前的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巨大的挑战,如1980年代动态功耗问题、2000-2010年代静态功耗问题,以及现在对3D CMOS结构环栅制造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
目前业界正在采用新的3D CMOS结构环栅(GAA)制造新型晶 体 管。在英特尔等公司中,他们通过RibbonFET结构实现GAA,但遇到了源极与漏极之间距离进一步缩小导致短沟道效应的问题。如果用非硅材料作为通道材料,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学术研究也在探索使用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进行替换。
此外,3D封装技术也是提升单个设备中晶 体 管数目的重要途径。英特尔在这方面也有所突破,其IEDM 2022展出的最新混合键合研究将功率密度与性能提升10倍,并且利用无机材料替换传统互连间距微缩至3微米,使得多芯片系统级连接成为可能。
虽然达到1万亿个晶 体 管目标是一项艰巨任务,但英特尔等领先企业仍然致力于研发并对未来抱有希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即从2023年到2030年,这一目标似乎并不遥不可及,但当我们达成这一点时,我们的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