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芯片安在电脑上 是众望所归还是哗众取宠
原标题:手机的芯片安在电脑上 是众望所归还是哗众取宠
在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设想,想把骁龙的芯片替换到笔记本电脑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压低耗能延长续航,相应所要的代价自然是要牺牲笔记本运行性能。这个设想已经被微软联合高通在惠普、华硕产品上开始实施,并在微软自家公司投入百台设备试用,市场定位可见一般。
产品的诞生的同时也会产生这几个疑问:
-它的性能会比轻薄本还要差?
-它和平板有何区别?
-很多电脑支持快充,超长续航意义何在?
-相比酷睿骁龙处理器如何?
-ARM和X86哪个平台更有前途?
这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大部分用户想问的,像这样“跨界入侵”的意义在于要取长补短,舍去我们实际用不上的功能,即使这些功能并不鸡肋,只要个人用不上就会舍去不让它侵占PC本身的耗能,从根本上做到“节流”因为“开源”能够做的很有限。
X86和ARM的本质区别
目前市面上电脑CPU构架多以X86/X64构架而成,像骁龙这类手机芯片的构架是ARM。虽然都是“大脑”但构架不同对于各种软件处理也多有不同。最为核心区别就是——指令集,电脑CPU采用的指令集叫做CISC,就是“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的意思,CISC指令集的指令系统非常丰富,命令通常也很复杂,这样对操作发出的指令也有针对性,执行效率更高;ARM的CPU则是RISC,意思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它的特点是针对常用命令进行优化,让他赋予更简洁的执行环境。同时,对不常用的功能通过各种精简指令组合起来完成。
简单说,就是X86/X64的电脑CPU更适用于复杂的操作环境,而ARM的手机CPU则适合执行有针对性的使用环境。显然,从根本上,二者的出发点就不太一样。前者追求大而全,后者追求小而精。
不能全面超越何谈替代!
在微软联合高通推出各厂商带骁龙835电脑处理器产品之前,2016年底骁龙820处理器就公开展示了高通骁龙820运行完整版Windows10操作系统和对应Win32程序的情况,这期间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骁龙820处理器布局紧凑设计起来更容易周期更短
反观电脑CPU更新迭代,就算Intel有着更新经验的大厂商也没有快于一年的更新速度,两者之间的难度可想而知。究其原因,RISCCPU结构简单,布局紧凑,甚至是模块化设计,设计周期就更短且易于采用最新技术;反观CISCCPU,因为结构复杂设计周期就更长,而且从根本上讲,电脑CPU还没有像ARMCPU那样可以实现模块化设计。
结构和桌面级处理器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内部总线
不过就目前骁龙处理器已经问世,或许有些人会问电脑CPU会不会被骁龙所替代?替补可以;替代不行,想要实现替代就需要有过人的能力,骁龙的计算能力过于精简,不是一个“全面手”,终究独木难支。如果不能解读更复杂的指令,能应用的场景也极为有限,骁龙处理器的更新也只能称作优化而已。
短期威胁有限但警钟已敲响
作为PC市场导向而言永远都是技术优先,X86架构已经统领桌面平台(包括笔记本)数十年,一直到今天AMD和Intel仍然激烈战斗,保持着双方的足够活力,但在部分低功耗领域,确实X86的迭代进步已经被ARM架构的爆炸增长抵消了不少,双方的性能绝对差距在缩小,高能耗比CPU性能重叠区间越来越大。短期内,高性能计算、复杂大型3D游戏确实和骁龙835为代表的ARM架构没多大关系,即使登上Windows平台都改不不了这个事实。
续航的确很亮眼
不可否认的是骁龙CPU+Win10在续航、性能和市场方面对Intel为代表的笔记本市场现在看影响不大。既然微软决定推动这样的策略,那么骁龙835一定有相当的可用性。
骁龙CPU可用于PS(不流畅是肯定的),难保日后不会绝地反击
根据现在情况看,如果桌面CPU面对骁龙835性能还真的未必无忧。骁龙835也许无法真正意义上追平主流的PC处理器,但也不见得就是毫无优势,即使谈不上众望所归,但当面对市场时骁龙CPU笔记本也存在着有真正需求的用户。